作為組織變革最具顛覆性的力量,AI(人工智能)自打從誕生之日起,就被寄予了厚望。
很多企業都想通過這一技術實現自身的飛躍。同樣,很多資本也想借著AI大量吸金。據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的調查發現,2015年至今,全球采用AI技術的企業比例從10%增長至37%,增長率高達270%。
盡管有著如此高的增長率,但實際上,目前我們離真正的人工智能仍然有很長一段距離要走。特別是AI的商業落地能力,還極其有限。
技術領先不一定就代表著其具有商業價值。這一點在當前的AI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。
《2018中國人工智能商業落地研究報告》中包含了一份“2018中國人工智能商業落地100強榜單”,從這份榜單中,我們似乎可以一窺眼下國內人工智能商業落地是如何成為“屠龍之術”的。
不可否認,AI的未來必定前途無量,但眼下人工智能在商業落地層面處境尷尬,一方面源自我們操之過急,對其能力過度神話。另一方面則是當前很多AI技術并沒有適合的具體實施場景。
與大多數技術的成長軌跡一樣,人工智能的產業化應用雖處于早期階段,但將會繼續向前發展。目前,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(圖像識別、自然語言處理等)主要在技術驅動型企業中實施,其他組織的業務缺乏接觸并應用新技術的業務機會。
RPA則常被認為是通往人工智能的第一步,它能有望徹底改善企業的工作方式,提高對新興業務趨勢的反應能力,在AI時代關鍵搶占先機。RPA證實了自動化科技的價值,使企業人員更適應與數字化勞動力一起工作,進而為全面運用各種性質的人工智能做好準備。
實際上,在AI落地的過程中,素有人工智能“好兄弟”的RPA(機器人流程自動化)此前,一直備受忽視。不過,近年已有越來越多的公司意識到,RPA實際上是AI落地的急先鋒。
在替代人工操作這一問題上,RPA和AI有一定的相通之處。RPA與人工智能的運用,也是密不可分。我們可以將RPA與AI的關系,理解成為人類的雙手和大腦。
人工智能就像人類的大腦,具備“思考”與“學習”的能力,主要負責發出命令。RPA則更像是人類的雙手,傾向于重復地接收并執行命令,通常具有“動手”的能力。RPA作為一種軟件機器人,擅長執行基于明確規則,大量重復且機械性的工作。
RPA對企業的運轉和競爭力提升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。由于RPA落地場景豐富,所以像包括銀行、保險、制造、零售、醫療、物流、電商甚至政府、公共機構等在內的很多行業都可以應用。RPA成本低、部署時間短、投資回報高,是當前企業提高效率,優化業務流程的首選。
如今,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采用RPA,以取代大量、重復、繁瑣的日常業務流程,或者成為高強度工作的勞動力補充。據德勤去年的RPA調查報告顯示,目前已有超過53%的大型企業開始了RPA之旅;預計2020年,將有超過72%的大型企業使用RPA技術。
作為當前廣泛應用的數字化和自動化解決方案,RPA之所以會如此受到企業青睞,主要源于其強大的技術優勢。
一方面,機器處理。RPA本質上是一種軟件機器人,可以7×24小時全天候不間斷工作,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,并且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工操作可能出現的錯誤。
另一方面,模擬人工操作。RPA機器人通過記錄員工的手動操作,如鼠標點擊、鍵盤輸入等,并將這些操作處理成計算機可理解的對象,在一定規則下予以執行,實現對人類手動操作的模擬。
特別是在數據導入(自動化從連接Excel數據文件、數據庫、企業資源規劃ERP系統、銀行文件和網站中提取和聚合數據)、數據處理和驗證(自動化執行數據操作和計算)、識別和管理異常(如果自動化不能解決差異,則將數據或事務轉發給人工主管)、報告和分析及審計合規等方面,RPA將會大顯身手。
RPA的出現,能夠滿足企業少投入、少消耗資源、少花時間的需求,有效實現企業流程升級的目標。是企業提供全面、靈活、優質的服務和產品、為顧客提供滿意服務、不斷增強自身競爭力的有力保證。
廣泛應用RPA只是企業邁向智能化的第一步。伴隨RPA技術的飛速發展,未來RPA與AI的“世紀組合”,將會在更多的行業掀起變革的潮流